伟德bevictor中文版近5年发展代表性成果之一:卢小泉课题组在聚集诱导电致化学发光领域取得最新进展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19-04-24 浏览量:2269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工业水平的进步,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好以及智能的分析传感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卢小泉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光电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相对于传统的发光分析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适用性广等特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最近,课题组成员通过共反应的策略首次报道了四苯基噻咯的聚集诱导电致化学发光(HAIE-ECL)现象,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发光效率(37.8%),改体系在水相中能够选择性识别在工业上重要的DNBP增塑剂,检出限低至0.15 nM。这一新体系成功解决了有机发光体普遍存在的非水溶性和聚集性猝灭(ACQ)等关键问题,首次实现了在水相中非水溶性有机物的电致化学发光,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影响因子:12.10)上(Angew. Chem. Int. Ed. 2019585915−5919)。本校师资博士后韩振刚为第一作者,卢小泉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伟德bevictor中文版为第一通讯单位。


            图1 基于四苯基噻咯的聚集诱导电致化学发光(HAIE-ECL)体系

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还提出了氮化碳量子点的双信号电化学发光传感机制,该机制可以有效的规避检测过程中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信号的干扰(Anal. Chem.,2018, 90, 48714877.);通过模拟生物发光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卟啉的全新界面电子诱导的电化学发光体系(IEIECL),为研究界面电荷转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Anal. Chem., 2018, 90, 5272−5279);同时系统地研究并总结了超氧自由基阴离子对卟啉化合物电化学发光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极性的外围取代基对卟啉化合物电化学发光行为的调控机制(Anal. Chem.,2019, 91, 2319-2328)。

 针对目前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危害极大的一些重金属离子,团队成员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可视化生物/化学传感器实现了一些重金属离子(Hg2+, Au2+, Cr6+, Cr3+, Cu2+, Cd2+)高灵敏度可视化的检测(Anal. Chem., 2017, 89, 3538−3544Biosens. Bioelectron., 2018, 103, 87−93; Chem.-Eur. J., 2018, 24, 3499−3505; Anal. Chem., 2018, 90, 7056−7063Anal. Chem., 2018, 90, 14309−14315Anal. Chem., 2019, 91, 4031−4038Anal. Chem., 2019, 91, 4331−4336.)。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院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伟德bevictor中文版和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联系方式

学院办公室:0931-7970806

本科教务办公室:0931-7970144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0931-7971851

团委办公室:0931-7971535